蒙氏教育理念越来越普及,在蒙氏教育环境下,孩子们秩序、平和、专注、自理能力强
……但是很多家庭都有这样的困惑:
为什么孩子在园里表现的很好,比如独立、秩序,但在家却不一样了呢?在家应该如何进行蒙氏教育呢?我们为大家总结了一些方法!
蒙特梭利认为婴幼儿的教育应该先以实物进行“具体”的教育,再进行“抽象”的教育。
所谓具体,比如教苹果的概念,不要拿图卡,更不要认字,而是先给孩子一个苹果,让他连摸带闻再啃啃最后瞧瞧苹果到底什么样。
再比如认动物,先别急着买一堆模型或者读绘本,看动物图鉴,而是带孩子去看实物,看看动物园里的大象多大,长什么样,怎么走路,最好再喂两根香蕉。
对孩子来说,实物比概念存在更多的信息量(苹果的香气、质感、味道、颜色),孩子的印象会深刻的多。有了实物的概念,再去看绘本、进行更抽象的思维,都会更有根基。
孩子主导的学习,其实质是顺应孩子的思路和好奇心,在好奇心最重的时候,引导孩子自己发现答案,在这一时刻,对于答案的记忆是最好的。但更重要的(对于网络时代也更密切相关的)是这样的推理过程可以内化为自己经验的一部分。
带着孩子在外面玩的时候,指一朵橙色的花给他看,顺手用手碰了碰花蕊,手上马上沾上了橙色的花粉。于是一闪念隐约想起曾经生物课的知识,花粉一定和花的繁殖、雌性雄性什么的有关系。但是从前的生物课只是叫人死记硬背,完全没有在脑子里产生过共鸣,甚至怀疑在上生物课死记硬背之前,我们自己内心从来没有对花粉到底是什么、起什么用、植物是怎样繁殖这些问题产生过好奇。
这和父母以自身经验教导孩子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。通过控制环境内的教具,以略有挑战性的任务去激发能力,同时培养自信。老一辈说过一句话:虽然有些弯路明知是弯路,可还是要自己走过一次才知道。在蒙特梭利教育里,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这个“弯路”不要偏离的太远。
溺爱孩子的长辈常常会说:他还这么小,懂什么,当然要我帮他做决定,或者容忍他的任性。但在蒙氏教育里的第一步即是“互相尊重”,不仅是礼仪、礼貌上的尊重,也包括相信对方是一个独立思考、有行事能力的个体,即使他只有3、4岁,个头还不到一米。
当你看到18个月已经会扣鞋带、按四、五个步骤切香蕉,21个月已经会用筷子、自己洗头,四岁可以拿把刀独立切橙子、甚至炒蛋做饭的孩子,就会有很深的感触,或许自己还不够放手。
当然,谈到月龄并不是要攀比,只是说明家长要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,他们一直在成长,能力一直在加强。如果你还当他是1岁大的孩子,什么都不给碰不给摸不给尝试,一手遮天,最后培养出来的恐怕就是一个三十好几还要“问我妈”的妈宝。
蒙特梭利认为,秩序是生命的第一要义。在蒙氏班你会发现,环境是有秩序的,孩子们的活动是有秩序的。
秩序感的建立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习惯,建立对生活常规的安全感,增加孩子的逻辑能力。
因果是指一件事情和另一件事情之间的因果关系。通过让孩子了解到事情的因果关系来规范行为,建立自律,比如,尿在裤子里裤子会湿、玩具不收好会踩到摔倒/下次找不到。小诀窍是当这种因果关系不强或者结果不够显著的时候,父母的演技也很重要。
让孩子做家务活动有几大好处:
1. 提供给孩子模仿成人的机会(扫地、倒水、擦桌子、摆餐具);
2. 创造多样化的任务锻炼各项技能,并在实际生活的环境里加以应用。(五指灵活、三指灵活到两指灵活);
3. 充满逻辑和秩序感(买菜、洗菜、择菜、炒菜、吃菜的顺序必须遵守,如果打乱则有相应后果);
4. 在家庭环境里提供服务和贡献的机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