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家长:给孩子最好的,是高质量的陪伴
2020-05-06
常言道,父母的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。2018年出炉的国内首份《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》显示:在工作日,家长平均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为3.7小时,占个人可支配时间的63%;周末可达到9.3小时,占个人可支配时间的72%。在我们看来,中国家长给孩子的陪伴时间并不算少,毕竟很多家长都有自己的事业要忙。然而在陪伴孩子时,并不是所有家长都能做到专心耐心:把刷视频、聊微信、做家务等事情与“陪伴”同时进行,或是只是和孩子待在同一空间,根本不参与孩子正在做的事情。要知道,陪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,更无法在未来弥补。在成长过程中,孩子的三观形成、习惯养成、品行修炼都需要家长的全程参与和正确引导。因此,家长一定要重视对孩子的陪伴!
一、陪伴孩子时常犯的3大错误
总有家长抱怨:陪伴实在是太难了,不是效果一般,就是孩子不领情!而之所以出现无效、低质量陪伴的情况,往往是由于家长的这3种错误做法: 一些家长为教养孩子倾尽心血:为孩子提供衣食住行等的物质条件,辅导孩子完成作业,教给孩子各种为人处世的道理......然而,他们忽略了陪伴的重要性,更多是把陪伴视为一种任务——认为只要待在孩子身边就叫陪伴,于是便捧着手机有一句没一句地回应孩子。其实,陪伴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家长不必把陪伴想得太过郑重其事,也不能太随意。只有摆正对陪伴的态度,全身心投入其中,家长才能为孩子带去更高质量的陪伴。 不少家长陷入一个误区:陪伴孩子,就是大人们绞尽脑汁想出各种亲子互动方式,然后带着孩子一起做。陪伴孩子,主人公应该是孩子而不是大人。要知道,相比于陪伴的内容,孩子们往往更看重父母的态度和情绪,更在意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其中。因此,家长在陪伴时呈现出来的状态,远比陪伴时具体做了什么要更重要:听孩子讲学校的趣事、在一旁看孩子做手工、和孩子一起逗趣玩闹,这些再日常不过的行为,也是对孩子的陪伴哦!
有的家长严格要求孩子,甚至连陪伴也不例外:“跳皮筋太幼稚了,你就不能玩一些益智类的游戏吗,比如五子棋?”“你这画的都是些啥啊,花不花草不草的,你得照着图画本认真画!”陪伴,不是让孩子照着大人的意愿做某事,而应是放松的、用来增进感情的亲子互动。以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,对孩子感兴趣的事物指指点点,只会令双方都很不愉快。不仅如此,孩子还可能产生畏惧和厌烦心理,变得不再愿意与家长分享感受、相处共事。以上3种常犯的错误,家长们一定要避免!二、如何做到“高质量的陪伴”?
要想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,除了避免以上3种错误,家长还应做到这两点: 家长不仅要重视陪伴时刻,也要多留意孩子在学习、生活中的表现:孩子做得好、取得进步的地方要给予肯定和表扬;孩子犯错、做得欠妥当的地方要及时指出并纠正;孩子感兴趣的事物要多加鼓励,并适当提供帮助。只有足够了解孩子的情况,家长们才能更好地与孩子展开交流互动,才能避免出现“相对无言”“鸡同鸭讲”的无效陪伴。 孩子的内心是非常敏感的,他们能察觉出你的不耐烦,继而变得沮丧和自卑。因此,家长在陪伴孩子时要做到全身心投入,建议关闭手机或将手机调至静音状态。此外,家长应扮演“接收者”的角色:在陪伴时,家长不应命令或要求孩子,也不宜过多干涉孩子的想法。把主导权给孩子,让他们选择自己想做、想和父母一起做的事情,家长要多听孩子说、多陪孩子玩、多回应孩子的互动。
孩子的童年无法重来,孩子的成长不能倒带。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合格的父母,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!